热敏灸联合维生素B12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经验
[摘要]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(DPN)是糖尿病(DM)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,西医认为DNP为多种原因诱发的病变,西医治疗效果往往不甚理想。导师张慧教授临床实践多年,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,对于DPN的中医治疗颇有心得。通过热敏化腧穴悬灸联合维生素B12穴位注射治疗DPN常可获良效。
[关键词]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,热敏灸腧穴悬灸,维生素B12,穴位注射
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(DNP)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。大多数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为针刺样感觉、感觉麻木、烧灼样疼痛等。典型的神经陛疼痛经常在夜间加重,最常出现在足部和下肢。本病目前缺乏针对性治疗药物。导师张慧教授临床20余年,对DNP的治疗大量临床观察及总结分析,采用热敏灸腧穴悬灸联合维生素B12穴位注射常可获良效。热敏灸腧穴悬灸是指通过艾灸刺激处在敏化态的腧穴,从而呈现出腧穴特异性的反应,并且热敏化腧穴悬灸极易激发灸性感传,临床治疗疗效将大幅度提升。从解剖学上分析其下有腓总神经分布,而通过刺激足三里能起到营养腓总神经的作用;维生素B12具有修复受损的神经组织的作用,从而达到改善DPN的症状。维生素B12是人体内必须的物质,在中医看来维生素B12为补益之品,具有局部濡养筋脉之效。而维生素B12穴位注射是结合针刺、穴位、药物三重手段来达到治疗效果。具体经验介绍如下:
1.病因病机
中医古籍对DNP早有认识,多见于“痹证”、“麻木”等病。《王旭高医案》论述:“消渴日久,但见手足麻木。”张师认为消渴病基本病机为气阴两虚,燥热津伤。消渴病程日久,多见气阴亏虚,气虚则无力推动血行,瘀血阻络,不通则痛;或阴虚燥热,耗伤津液,血脉虚涩,经络失于濡养,不荣则痛;或脾虚清者难升,浊者难降,化为痰湿,痰湿阻遏气机,气滞则血运不畅;消渴久病失治或不治,阴损及阳,命门阳虚,火不生土,水谷精微运化失施,痰湿内生,致湿、痰互结,久则血运受阻,或阳虚寒客,则血液凝涩,经络失养则肢体疼痛。在一些初发者空腹血糖在15mmol/L以上者,出现肢麻乏力不仁或疼痛,则由高糖原致脾胃运化受损,中焦气机升降不利,食困气滞,肌肤腠理之门开阖不利,脉络绌急,筋脉失养所致。DNP属中医“痹证”范畴,发病基础与气血阴阳紧密相关,而瘀阻脉络则是本病的要点所在,属本虚标实之证。
2.治疗经验
叶天士《临证指南医案》云:“络瘀则痛”。故痹证多与瘀阻脉络,气血运行不畅,经络失养为主要病机。在临床中,张师通常采用热敏灸腧穴悬灸联合维生素B12穴位注射治疗DNP。按照热敏灸腧穴悬灸的方法,用点燃的艾条在热敏穴上,通过进行回旋、雀啄、往返、温和灸四步法施灸,当某一点或穴位出现酸、胀、压、重痛、麻、冷、奇痒或灸热沿经络或向病所传导,即可将艾条固定在该点进行悬灸,并灸至感传消失为止。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通常上肢选曲池、手三里、合谷、局部阿是穴;下肢选足三里、阳陵泉、三阴交、局部阿是穴;上消者可加肺腧、大椎;中消者可加脾腧、大肠腧、中脘、关元;下消者可加。肾腧、阴陵泉等。联合维生素B12 0.5ml分别穴位注射于双侧足三里1次/天。
3.验案
李某,男,72岁,于2015年11月就诊,主诉:口干多饮14年余,伴双下肢麻木疼痛1月。患者有2型糖尿病史14年。患者既往曾口服阿卡波糖、二甲双胍、瑞格列奈片,血糖控制不佳,后调整为胰岛素治疗,治疗不规律,饮食未控制,血糖仍控制不平稳,以餐后血糖高为主。现患者双下肢麻木疼痛,为寻求中西医进一步治疗。刻下症见:双下肢麻木,偶有刺痛,肢软乏力,少气懒言,偶有胸闷不适,脘腹胀满,无口干口苦,夜寐差,便秘,排便困难,小便可,面色淡白,舌质暗滞,苔薄白,脉细涩。中医诊断为:肢痹病,證属:气虚血瘀。治宜补益中气,活血通络。在控制血糖的基础上,取局部阿是穴(压痛点,按压时向肢体远端传导,又称激发点)单点温和灸,患者自觉热感透至深部并向四周扩散,灸至感传消失。之后取大肠腧穴双点温和灸,当传感下行,再取一根艾条放置于传感到达的远端行温和灸,使传感到踝关节处,再将一根艾条固定于踝关节处,分别对大肠腧及踝关节进行温和灸,最后取阳陵泉单点温和灸,患者自觉热感传至整个下肢,灸至热感消失。再配合维生素B12穴位注射于双侧足三里,注射结束后局部按揉促进其吸收。经过1周的降糖、热敏化腧穴悬灸联合维生素B12穴位注射治疗,患者双下肢麻木疼痛症状消失,精神状态好转,大便通畅,无脘腹不舒,饮食规律。
按:患者老年男性,慢性起病,消渴日久,年老虚弱,气虚血亏,表现为肢软乏力,少气懒言,偶有胸闷不适;气虚无力推动糟粕排出,则排便困难、脘腹胀满;气虚则无力推动血行,经络失于濡养,不荣则麻木,瘀血阻络,不通则痛,且以下肢为主。通过取局部阿是穴(激发点)来寻找疾病的反应点来激发传感,使气至病所,气行则血行;大肠腧为足太阳膀胱经之要穴,常用于腰腿痛的治疗,予点燃的艾条在大肠腧上行热敏灸手法,患者自觉有热感沿经络走向往下传导至踝关节处,则表示气行血运,经络逐渐通畅,疼痛缓解,兼通大肠腑气改善排便困难等症状。阳陵泉为足少阳胆经所人为合的合上穴,为八会穴之筋会,其主要功效包括治疗下肢痹症,取点燃的艾条温和灸后,具有舒筋通络之效。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,具有益气养血之效,配合维生素B12修复DPN受损的神经,两者相辅相成。